马伏波井:一方古井饮千年
时间:2016-03-13     分享到:

 马援雕像 

十所村马伏波井

 

十所村的村民们,悠闲地在大树下聊天纳凉 

  

  在海南岛西南部的感恩平原上有一个名为十所的村庄,濒临北部湾,村民操军语(汉藏语系西南官腔),是西汉初年就已建立的一个古老村庄,至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历史。 

  因为从汉代村庄发展而来,十所村环村公路以内的核心部分,仍保留着汉代的村落格局。也正由于来自军营,故村庄在布局上是区别于其他村庄的,讲究与突出的是其防卫功能。元、明、清三代,海南岛沿海地区村庄深受倭、海寇为害,也正是十所村突出的防卫功能布局,使得十所的村民能屡次躲过倭、海寇的骚扰。 

  十所村的村庄布局奇特,南北三条大路,东西数十条横路,盘根错节,常于途中忽然断开,让人不知所措。地势西高东低,缓坡状,朝向东,旧时有日头出来照祖公之说。外地人突然闯入时,左冲右突,找不着进出的方向,仿佛在绕迷宫 

  西汉已有村,积淀深厚 

  十所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。西汉武帝元封元年(110),中央政权第一次在海南岛上设置郡县进行管理时,十所村是儋耳郡九龙县属下的村庄之一。始元五年(82),并儋耳郡入珠崖郡,十所村属珠崖郡管辖。元帝初元三年(46),处在江河日下,风雨飘摇中的西汉中央政权北面既要对高丽进兵,南面又面临着珠崖属邑率数年一反叛,杀汉吏的局面。在首尾不能相顾的窘况下,从贾捐之议罢珠崖。 

 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(43)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之乱,往来南海,抚定珠崖,调城郭,置井邑,时复珠崖县,十所村属珠崖县。此后经三国、两晋、宋、齐、陈至梁大同中(547)数个朝代的502年中,十所村所属的珠崖县先后受合浦郡、珠崖郡、建宁太守、越州、崖州管辖。隋炀帝大业三年(607),中央政权在汉九龙县故地析置感恩县至19504月的1243年时间内,无论行政区域怎么变化,十所村一直受感恩县管辖。从19505月起至今,先后受昌感县、东方县、东方黎族自治县、东方市管辖。 

  据史料记载,十所是感恩平原上最早的居民点之一,也是海南岛上开发较早的地区。其原居民为古代称谓中的蛮人,系百越族西方分支——“骆越之人的后裔。 

  千年水源马伏波井 

  在十所村环村公路南侧和西边,即从鬼塘打破碗古井一带,这就是十所村的古村落遗址。如今,古村落全是新盖的民居,找不着旧的痕迹了,但村民传唱的民谣,载有伏波将军与村庄的渊薮:古井东来古井西,古井底下有金鸡十丈远,三工深,要是谁人挖得着,世世代代穿朝衣。听过这首民谣,稍懂中国历史的人自然就会联想起史料记载中的马援平定交趾之后,销兵甲,易介鳞为衣裳,铸铜船五埋于乌蛮之滩,立铜柱五于九真作为汉之极界,另外铸铜鼓数百枚遍藏深山大川险障之间作为镇蛮大器的记载。 

  马伏波井始建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九年,初时为石头垒的简易井,唐宋后演变为方井,明代起至1964年前为砖砌大园井。清乾隆辛已(1761)孟冬,该井作过一次重修,时任琼州镇总兵解逊为该井题字汉马伏波之井。清光绪壬辰年(1892),该井再一次重修,井口上垒放二横二直的四根黑石条,故从井口上看仍为方井。1962年初著名历史学家、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郭沫若偕著名剧作家田汉考察该井并题诗后,引起社会对马伏波井的关注,国家拨款于1964年将该井改为今天看到的混凝土大园井。1977年起,东方市()文化、文物部门和十所村几次对该井进行修缮,形成今天的规模。因此,马伏波井从开凿至今已有1960余年。 

  史载,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(40),交趾(今越南北部)女子征侧、征贰姐妹不忍官府压榨,率众起义,得到岭外各地人民的响应。到建武十八年(42)春,就连接攻下岭外六十余城,并自称为南越王,想与刘家争天下。建武十九年春三月,汉廷拜虎贲中郎将陕西扶风人马援为伏波将军,率兵平南越。马援受命后,率步骑军二万五千人,大小楼船二千余艘,从河洛地区日夜兼程南下。因当时的珠崖(今海南)也响应交趾之乱,马援在斩了二征,峤南平息之后,挥师渡海,收复珠崖。使自西汉元帝初元三年就被朝廷遗弃的珠崖重新回到汉廷怀抱。马援在经略珠崖期间,在今儋州中和至三亚崖城一带设立一系列防所,分兵驻防,其行辕大营就设于防区中央的第十个防所(今马伏波井西南侧一带地方),也即今天的十所村。 

  马援将军设所驻防的琼西南地区,尤其是今东方市境内这一段防区,历史上属十年九干旱地区。马援军队从三月份南下,一路征战到海南时,正值酷暑,久旱无雨。行辕大营所在的防区一带不是浅海港滩盐碱地就是沙滩,一下子拥入这么多兵马与当地居民挤在一起,用水就成了问题。偌大的军营,每天要动用大量人力去古井挑水。三伏天,本地的土著居民都大呼太热,受不了,何况是来自北方的军队。后来,中暑和岚瘴使部队大量减员(据史料记载马援将军班师回朝时,其部队减员达百分之六十以上) 

  据传,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,马援将军很是焦虑,坐立不安。一天,马夫牵他的座骑大白马到今马伏波井这片低洼潮湿的草地去放养。当马夫再去牵马时,发现大白马已蹴地得一泉,正在喝水。马夫立刻回报,马援将军大为高兴,亲率众将士将泉开凿成井,解决了军营的用水问题。因而,后人有神驹刨泉之说。 

  岁月悠悠,斗转星在移,马援将军抚定珠崖,在本地设所驻防,客观上加快了中原文化在本地的传播。三国蜀汉时的后期,即刘备与诸葛亮过世后,由于政局的变化,管辖海南的蜀汉政权实际上又再一次放弃了对海南岛的管理,由建宁太守进行遥领,马援将军当年设下的军营遂被废除。 

  马伏波井自东汉建武19年开凿至2005年间的近两千年时间里,一直是十所村数百户村民世世代代唯一的饮用水源。 

  民间文化多声色 

  悠久的历史,必然养育出优秀灿烂的民间传统文化。十所村的民间艺术活动丰富多彩,源远流长。军歌、装春(迎春)下南节都极具地域特色。 

 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,居住在海南一隅的军话方言区,青年男女谈恋爱的主要方式是在耍场中玩耍,在玩耍中唱歌、对歌。抑或是在节庆、婚宴、劳动场所,通过歌声来互诉衷情,产生爱慕,进而私订终身。 

  装春,在十所村有着悠久的历史,只在每年的大年初二这天举行。装春最主要是扎春头春头类似狮子头,用竹篾扎成里筐,外用五色粉纸粘贴,工艺较为复杂,扎好一个春头要用十数天时间。装春时,由村内最有名望的两名绅耆扛春头春头下吊两根长长的彩穗,彩穗尾巴吊着彩球,由村内选出两个最标致的玉女牵着彩穗,跟在玉女后面才是一个个节目构成的装春游行队伍。参加装春游行的节目一般为八九个,多时十余个。 

  每年农历五月五粽子节,在军话方言区,家家户户包粽子纪念屈原,同时也在纪念马伏波。传说五月初五这天,是马伏波平定交趾,挥师渡海,从古大南港上岸,抚定珠崖,一统小邦成大邦的日子。因而,每年五月初五这天,军话人齐聚十所村东水沟坡,举办下南节,纪念马伏波将军。 

  下南节主要内容与压轴戏是搭台对歌和装老虎表演。此外,还有荡秋千、游泳、放风筝、打团子、打波子、打棒子、滚车轱辘、下象棋、下回棋、摸跟等具有本地特色的活动。 

  千百年来,十所村人一直重视文化和教育。北宋时期,十所村已设立了社学”(一种在村庄里设立的教学场所),后来又在社学的基础上建立文昌庙文昌庙学宫一样,既是中国古代祀奉孔老夫子的地方,也是学子们读书学习的场所。 

   从此,十所村里有了朗朗读书声。悠悠两千年,沧海桑田,日月经天,而十所村的马伏波井边,依然书声嘹亮。 

  \郑瑶新